修复后的危化品包装容器的代码用R表示

根据《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 Code)及相关国家标准(如GB 12463、GB/T 19167等),修复后的危险化学品包装容器在标识代码上有明确规定。用于表示修复后包装容器的代码通常为“R”,该代码应标注在包装容器的标记中,以表明该容器经过修复并符合再次使用的要求。

具体而言,修复后的危化品包装容器标记应包括以下信息:

  1. 联合国包装符号(如“UN”);
  2. 包装类别(如X、Y、Z);
  3. 最大总重量或允许盛装液体的相对密度;
  4. 生产年份;
  5. 制造国代码与制造商代码;
  6. 修复标识——“R”代码。

其中,“R”应紧随生产年份之后,表示该包装在该年进行了修复,并通过了相关性能测试(如气密性、液压试验等),符合再次用于运输危险品的安全标准。例如,一个2023年修复的UN 1A2/X1.8/300包装,其完整标记可能为:“UN 1A2/X1.8/300/23/R”。

需要注意的是:

  • 并非所有类型的包装都允许修复,如某些塑料容器或严重受损的金属桶禁止修复;
  • 修复工作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并保留修复记录;
  • 每个包装最多允许修复一次(具体视国家规定而定);
  • 修复后的包装不得用于盛装某些高危类别物质(如爆炸品、某些自反应物质等)。

总之,“R”作为修复包装的专用代码,是确保危化品运输安全的重要标识,有助于追溯包装历史、防止不合格容器流入运输环节,提升整体运输安全水平。使用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规范执行标识与管理。

“修复后的危化品包装容器的代码用R表示”相关资讯
一瓶致命的‘饮料’:从农药瓶误装饮品悲剧看农村化学品容器安全盲区
一名农民用废弃农药瓶盛装饮料,导致家人误饮后不幸身亡。这一悲剧暴露出农药容器残留毒性难以彻底清除、清洗困难以及农村地区对化学品包装处理缺乏规范等严重问题。本文深入剖析残留毒性的科学原理与现实清洗困境,揭示农村在废弃包装管理上的安全盲区,并呼吁全社会严禁使用化学品容器盛装食物饮品,以杜绝类似悲剧重演。
危险化学品包装标识解读与使用指南
本文系统介绍了危险化学品包装上的各类安全标识,详细解析了不同图标的含义,并提供了如何根据标识判断化学品特性的实用指导。同时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标识系统的异同,帮助读者全面掌握危险化学品的识别与管理方法。
危化品分类:2.9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在危化品分类中,2.9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指反复接触物质或混合物后,对特定靶器官系统产生非致死性的毒性作用,包括可逆和不可逆的、即时和/或迟发的显著健康影响。具体解释如下:定义与范围特异性靶器官毒性:指化学品对特定器官或系统产生的毒性作用,区别于一般毒性。反复接触:指长期或多次接触化学品,而非单次接触。健康影响:包括所有明显的健康效应,可逆或不可逆、即时或迟发的功能损害。分类标准根据
装修后头晕恶心?警惕甲醛超标:从源头到治理的全面解析
许多人在装修后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往往忽视了甲醛这一隐形杀手。本文从装修后甲醛超标引发的健康问题切入,系统介绍甲醛的工业用途与释放源头,分析低浓度长期暴露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提供科学的检测方法与治理策略,包括通风、活性炭使用及专业治理的选择建议,帮助公众构建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天那水洗手背后的健康隐患:一位装修工人的警示故事
本文通过一位装修工人因长期使用天那水洗手导致皮肤溃烂的真实案例,深入剖析天那水中的主要成分如丙酮、甲苯等有机溶剂对人体皮肤屏障的破坏机制,揭示其潜在的神经系统毒性及长期职业暴露风险,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护建议,呼吁加强劳动者安全意识与企业责任落实。
危化品分类:1.5压力下气体
在危化品分类中,“1.5压力下气体”是指在特定压力条件下储存或运输的气体,这类气体因其高压状态而具有潜在危险性,需要特殊的包装、储存和运输措施。以下是对其详细解释:定义与范围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等标准,压力下气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压缩气体:在-50℃时完全呈气态,且在包装容器内处于高压状态的气体。例如,氧气、氮气、氦气等。液化气体:在温度高于-50℃时,部分呈液态
新房装修后头晕乏力?警惕甲醛超标背后的健康隐患
许多人在新房装修后出现头晕、乏力、喉咙不适等症状,往往忽视了室内甲醛超标这一隐形杀手。本文从真实情境切入,深入解析甲醛的主要来源,揭示长期低浓度暴露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提供科学有效的通风、检测与治理建议,帮助读者打造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装修后室内空气污染的隐形威胁:从刺鼻气味到健康隐患的全面解析
本文通过一个真实装修污染案例导入,深入剖析装修材料中释放的甲醛、苯系物等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与特性,探讨长期暴露对呼吸系统、免疫系统乃至致癌风险的影响,并介绍科学的检测方法。最后提出‘通风+检测’为核心的生活建议,帮助公众构建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
警惕“流动的危险”:从一起快递泄漏事件谈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
一名快递员在搬运包裹时发现包装泄漏并出现头晕症状,引发对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的关注。本文从该事件引出,系统介绍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基本规定,包括标识、包装与文件要求,并指导公众如何识别运输中的危险品标志,最后呼吁提升全民对‘路上的危险’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从一张GHS标签读懂化学品安全:象形图、信号词与危险说明的全面解析
本文通过一张典型的GHS标签图解,系统拆解其核心组成部分,重点解析象形图(如火焰、骷髅、腐蚀等)的含义、信号词(危险/警告)的使用逻辑,以及危险说明(H代码)的标准化表达方式。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快速、准确识别化学品风险的能力,真正实现‘看懂标签=掌握第一手安全信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