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金融封锁:CIPS在中俄贸易支付中的关键作用
date
来源:网络
date
2025-09-09
see
11 浏览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迅速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空前严厉的经济与金融制裁。其中最具象征性和实际冲击力的措施之一,便是将部分俄罗斯银行剔除出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地缘政治裂痕进一步加深,也直接动摇了长期以来由美元主导的国际支付格局。在这一背景下,中俄作为战略协作伙伴,其双边贸易的支付结算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危机往往孕育转机——正是在SWIFT通道受限的情况下,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为支撑中俄贸易持续运转的重要替代性金融基础设施。

一、SWIFT制裁对中俄贸易支付的实际影响

要理解当前中俄支付体系转型的紧迫性,首先必须厘清SWIFT制裁的真实含义及其传导效应。需要明确的是,SWIFT本身并非一个清算或结算系统,而是一个安全的信息传输网络,用于在全球银行间传递标准化的金融报文,如汇款指令、信用证通知等。尽管它不直接处理资金流动,但却是绝大多数跨境交易不可或缺的“通信中枢”。一旦某家银行被切断与SWIFT的连接,其几乎无法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进行有效沟通,导致跨境支付链条中断。

在本轮制裁中,欧美虽未将所有俄罗斯银行逐出SWIFT,但已将包括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VTB银行在内的十余家主要金融机构列入禁令名单。这意味着这些银行无法再通过SWIFT向境外发送或接收支付指令,严重削弱了其参与国际贸易的能力。对于依赖美元或欧元结算的中俄企业而言,这无疑构成了巨大障碍。例如,若一家中国企业试图通过传统代理行模式向被制裁的俄方银行汇款美元,由于信息通道被阻断,该笔交易很可能在中途被搁置甚至退回。

此外,即便某些俄罗斯银行仍保留在SWIFT体系内,但由于担心次级制裁风险,许多非俄罗斯的国际银行开始主动规避与俄相关业务。这种“寒蝉效应”进一步压缩了可用的支付路径。同时,美元和欧元清算高度集中于纽约和欧洲的中央清算系统(如CHIPS和TARGET2),而这些系统均受美国和欧盟法律管辖,使得任何涉及受制裁实体的资金流转都可能触发合规审查甚至冻结资产的风险。

因此,SWIFT制裁的本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隔离,更是一种制度性排斥,迫使中俄双方重新审视其对西方主导支付体系的过度依赖,并加速构建独立、可控的替代方案。

二、中国未参与对俄金融制裁,CIPS成为关键替代通道

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始终秉持客观公正立场,未参与针对俄罗斯的任何形式的金融制裁。这一政策选择既基于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也出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考量。正因如此,中国得以保留与俄罗斯正常开展金融往来的空间,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宝贵的稳定性。

在此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作用日益凸显。CIPS由中国央行主导建设,于2015年正式上线运行,旨在为全球人民币使用者提供高效、安全、全天候的跨境清算服务。相较于传统的代理行模式,CIPS具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直连境内清算机构,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效率;二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如ISO 20022),便于系统对接;三是支持多时区运营,覆盖亚洲、欧洲和非洲主要金融市场。

更重要的是,CIPS不受美国司法管辖,也不依赖SWIFT作为唯一报文通道。虽然CIPS在实际操作中仍可使用SWIFT MT报文进行信息交互,但它同时也支持通过专线或其他加密通信方式传输数据,从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当传统路径受阻时,CIPS可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建立绕开SWIFT的“影子通信链路”,确保支付指令的可靠送达。

近年来,随着中俄经贸关系不断深化,人民币在双边结算中的占比显著上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年中俄本币结算占比已超过65%,较2021年翻了一番以上。其中,能源、矿产、农产品和机械设备等领域率先实现大规模人民币计价与支付。这一趋势的背后,正是CIPS系统提供的底层支撑。目前,已有数十家俄罗斯主流银行接入CIPS间接参与者网络,能够通过中国境内的代理行或直接参与者完成人民币资金划转。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还与俄罗斯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达1500亿元人民币/8.5万亿卢布,有效期至2027年。该协议不仅增强了流动性保障能力,也为两国央行在极端情况下协调支付应急机制提供了制度基础。可以说,CIPS与本币互换机制共同构成了抵御外部金融冲击的“双保险”。

三、企业如何利用CIPS完成对俄收付款操作

对于从事对俄贸易的中国企业而言,掌握CIPS的操作流程是确保资金安全、提高结算效率的关键。以下从实务角度出发,梳理企业在利用CIPS进行跨境收付款时的主要步骤与注意事项:

1. 确认交易币种与账户安排
首先,买卖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并约定收款账户信息。买方可要求卖方提供其在俄罗斯本地银行开立的人民币NRA账户(Non-Resident Account),或指定一家与中国有代理行关系的俄资银行作为收款行。目前,俄罗斯外贸银行(VTB)、天然气工业银行(Gazprombank)等均已具备人民币清算资质。

2. 选择合适的银行渠道
出口企业应选择具备CIPS直接参与者资格的中资银行办理汇出业务。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均为CIPS首批直接参与者,拥有完整的系统对接能力和丰富的对俄结算经验。企业需向开户行提交《跨境人民币付款申请书》,注明交易背景、金额、对方账户及SWIFT/BIC代码(如有)、附言等信息。

3. 报文发送与清算路径设定
银行在审核合规性后,将通过CIPS系统发送FMT100类报文(客户汇款消息)。系统会自动匹配最优清算路径,通常经由上海清算所完成净额轧差处理,并实时将资金划转至目标银行的CIPS账户。整个过程一般可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远快于传统代理行模式下的3-5天周期。

4. 收款端处理与资金入账
俄方银行接收到CIPS报文后,依据指令将款项记入客户账户。若对方银行未直接接入CIPS,则可通过其在中国的合作代理行完成最终解付。建议企业在发货后及时跟踪款项状态,可通过银行提供的CIPS查询接口获取交易确认回执。

5. 合规申报与税务衔接
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规定,单笔超过等值5万美元的跨境人民币收支需进行国际收支申报。企业应如实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或《境外付款申请书》,注明交易编码(如“121010”货物贸易)和交易附言。同时,注意留存合同、发票、提单等原始凭证备查,以应对可能的反洗钱(AML)和反恐融资(CFT)审查。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CIPS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但企业在操作中仍需警惕潜在风险。例如,部分俄罗斯银行虽能接收人民币,但受限于本地金融环境,可能存在资金提现困难或汇率波动剧烈等问题。此外,还需关注美国OFAC(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发布的“二级制裁”清单,避免与被列入SDN(特别指定国民)名单的实体发生交易,以防牵连自身账户被冻结。

四、总结:在合规前提下构建自主可控的支付体系

SWIFT制裁事件深刻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交织的时代,金融基础设施已成为国家战略博弈的重要战场。俄罗斯被排除出SWIFT的经历警示我们,过度依赖单一国际支付体系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而中国凭借独立自主的金融政策和前瞻性的系统布局,成功借助CIPS为中俄贸易开辟出一条稳定、高效的替代通道,不仅保障了双边经贸的连续性,也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展望未来,CIPS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应对危机的“备用方案”,而应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公共产品。为此,中国需继续扩大CIPS的国际参与度,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银行加入网络;推动与各国本地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完善法律法规框架,增强市场信心;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如CPMI、IOSCO)的合作,提升系统的透明度与治理水平。

对企业而言,在享受CIPS带来便利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合规经营底线。既要善于利用本国金融基础设施突破外部限制,也要严格遵守国内外监管要求,防范法律与声誉风险。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从SWIFT封锁到CIPS突围,这场支付革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迭代,更是国家金融主权意识觉醒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全球秩序重塑的过程中,掌握关键金融基础设施的自主权,就是掌握了经济安全的命脉。未来,随着更多新兴经济体加入去美元化浪潮,多元并存、区域协同的新型国际支付格局或将逐步成形,而中国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