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格局持续演变的背景下,中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双边贸易额连年攀升。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总额突破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6%,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能源、农产品、机械设备等传统领域,也扩展至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和高科技产业。然而,在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结算货币的选择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交易效率、成本控制和金融安全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美元作为全球主导性储备货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实施大规模金融制裁的背景下,美元在中俄直接贸易中的可用性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卢布虽为俄罗斯法定货币并受到政策支持,但其汇率波动剧烈,给跨境交易带来不确定性;而人民币则凭借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金融开放进程加快以及双边本币互换机制的完善,正迅速成为中俄贸易中最受欢迎的结算货币之一。本文将从开篇角度切入,系统对比卢布、人民币与美元在俄贸易中的实际使用现状,并围绕三大关键要点展开深入分析,最终提出符合现实需求的结算策略建议。
一、开篇角度:卢布、人民币与美元在俄贸易中的实际使用对比
在当前中俄贸易实践中,三种主要货币——卢布、人民币和美元——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使用态势。美元曾是中俄贸易中最常见的结算货币,尤其在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前,超过80%的中俄跨境支付以美元完成。然而,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了包括切断SWIFT系统接入、冻结外汇储备在内的多项严厉金融制裁,导致美元清算渠道严重受阻。许多国际银行出于合规风险考虑,拒绝处理涉及俄罗斯实体的美元交易,使得美元在中俄直接贸易中的可操作性急剧下降。尽管部分通过第三国中转或代理行模式仍能实现美元结算,但流程复杂、成本高昂且存在延迟风险,已不再具备实用性和经济性。
相比之下,卢布作为俄罗斯本国货币,在政策层面受到强力推动。俄罗斯政府明确要求出口企业尽可能以卢布收取货款,并鼓励进口商使用卢布支付。俄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约有50%的中俄贸易以卢布计价和结算,较2021年的不足20%显著提升。然而,这种“行政驱动型”的货币推广并未完全转化为市场自发接受度。由于卢布汇率受地缘政治、能源价格波动及资本流动影响极大,其价值稳定性堪忧。例如,2022年初卢布兑美元一度暴跌至1:150以上,随后因俄央行干预和能源出口收入支撑又反弹至1:70左右,剧烈波动令中国企业在收汇时面临巨大汇兑风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民币的快速崛起。据俄罗斯联邦海关局统计,2023年中国对俄出口中约65%采用人民币结算,而在俄对华出口中该比例也达到40%以上,合计整体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超过50%,首次超越卢布成为最大结算货币。更重要的是,这一趋势并非依赖行政命令,而是基于市场选择的结果。中国企业偏好人民币结算以规避汇率风险,俄罗斯进口商则因人民币流动性增强、兑换便利而乐于接受。此外,两国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目前额度为1500亿元人民币/1.1万亿卢布)为双边清算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提升了人民币的使用信心。
二、关键要点1:卢布汇率波动大但俄方偏好,需评估汇率风险
尽管卢布在中俄贸易中的使用比例上升,但其高波动性始终是制约其广泛接受的核心障碍。卢布的价值高度依赖于国际油价、天然气出口收入以及西方制裁强度。当能源价格走高或俄能源出口顺畅时,卢布往往表现坚挺;一旦外部环境恶化或制裁加码,资本外逃和信心崩塌将迅速引发贬值压力。例如,在2022年3月,受战争初期恐慌情绪影响,莫斯科交易所卢布汇率单日跌幅超过30%,虽然后续通过强制结汇、资本管制等手段稳定了币值,但此类极端波动暴露了卢布作为结算货币的脆弱性。
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而言,若以卢布结算,意味着必须承担较大的汇率敞口。假设一家江苏纺织企业向俄罗斯客户出口价值1亿卢布的服装,合同签订时汇率为1人民币=11卢布,则应收约909万元人民币。但如果交货收款时卢布贬值至1:15,则实际回款仅约667万元,损失高达242万元,利润率可能被完全吞噬。更严重的是,由于中国境内缺乏活跃的卢布交易市场,企业难以通过远期合约、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有效对冲,风险管理能力极为有限。
尽管如此,俄罗斯方面仍强烈倾向于使用卢布结算,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战略考量。首先,俄政府希望通过扩大卢布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来推进“去美元化”战略,减少对外部金融体系的依赖。其次,卢布结算有助于维持国内货币政策独立性,避免外汇储备过度消耗。再者,俄央行可通过调节利率和资本流动管理来稳定卢布汇率,从而掌握更大的宏观调控主动权。因此,即便中方企业存在顾虑,俄方在谈判中仍常将卢布结算作为优先选项,甚至在某些大宗商品采购中设定卢布支付比例要求。
面对这一矛盾,中国企业应建立系统的汇率风险评估机制。一方面,可在合同中引入价格调整条款,如设置汇率浮动区间,超出范围则重新议价;另一方面,可探索与俄罗斯合作银行开展卢布存款、理财或短期拆借业务,实现资金本地化运作,降低汇兑频率。此外,还可借助多边金融机构提供的汇率保险产品,转移部分风险。总之,卢布虽具政策优势,但其高波动特性决定了不宜作为主要结算货币,仅适合作为辅助手段在可控范围内使用。
三、关键要点2:人民币结算比例快速上升,成为主流选择
近年来,人民币在中俄贸易中的地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10年不足5%的结算份额,到2023年突破50%,人民币已成为连接两国经济的重要金融纽带。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有市场需求的自然演进,也有制度安排的有力支撑。首先,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且供应链完整,对俄出口商品种类丰富,涵盖电子产品、汽车、机械设备、日用消费品等多个领域,这些交易天然倾向于使用出口国货币结算,即人民币。其次,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加深,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俄罗斯企业和银行对人民币资产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制度层面的支持尤为关键。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央行建立了常态化的本币结算合作机制,推动两国商业银行在对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代理行关系。目前,已有数十家中资银行在俄开展人民币清算业务,覆盖主要城市和经济中心。同时,人民币已被纳入俄罗斯外汇储备货币篮子,占比一度超过1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这意味着俄央行可在必要时动用人民币储备干预市场,增强了人民币的流动性与信用基础。
技术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2023年,俄罗斯SPFS(金融信息传输系统)与中国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实现对接试点,初步打通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的“绿色通道”。虽然目前覆盖率尚有限,但这一进展标志着双方在构建独立于SWIFT之外的金融通信体系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未来随着系统兼容性提升和参与机构增多,人民币结算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结算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安全性与便利性上,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本节约。相比通过美元中转所需的多重手续费、汇率折损和时间延迟,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可节省约1.5%-3%的交易成本,并将到账周期从平均5-7天缩短至1-2天。这对于中小企业尤为重要,有助于改善现金流管理和订单响应速度。
四、关键要点3:美元几乎无法用于中俄直接结算,存在清算障碍
如果说卢布的问题在于“不稳定”,那么美元的问题则是“不可用”。在当前国际制裁环境下,美元在中俄直接贸易结算中已基本丧失功能性。绝大多数涉及俄罗斯的美元交易都会触发美国主导的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的合规审查机制,一旦发现交易对手与受制裁实体有关联,资金将被冻结或退回。即便交易本身合法,银行出于“避险文化”也会选择拒办,以免卷入潜在法律纠纷。
此外,俄罗斯主要银行被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导致其无法发送标准化的国际支付指令,进而无法完成美元清算的信息传递环节。虽然部分非核心银行仍保留有限接入权限,但服务范围狭窄且不稳定。更为复杂的是,许多第三国中间行(如欧洲或亚洲银行)也因担心次级制裁而不敢承接转汇业务,造成美元通道几近瘫痪。
在这种情况下,试图绕道第三方国家进行美元结算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例如,通过阿联酋或土耳其的代理公司进行“三角贸易”,表面上看似可行,但实际上涉及虚假报关、资金池操作等灰色手段,违反中国外汇管理规定,极易引发税务稽查和法律风险。因此,无论是从合规性还是操作性角度看,美元都不再是中俄贸易结算的可行选项。
五、结尾总结:推荐以人民币为主、卢布为辅的组合结算策略
综上所述,卢布、人民币与美元在中俄贸易结算中各具特点:美元因清算障碍而失效,卢布因汇率波动而受限,人民币则因政策支持、市场认可和基础设施完善而脱颖而出。基于当前形势和发展趋势,建议中国企业采取“以人民币为主、卢布为辅”的组合结算策略。
具体而言,对于长期稳定的合作项目、大宗货物贸易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应优先争取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锁定收益、规避风险。同时,可积极利用CIPS系统和中俄本币互换机制,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对于部分俄方坚持使用卢布的交易,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接受,但须配套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如分阶段付款、汇率联动调价、购买汇率保险等。此外,企业还应加强与专业金融机构的合作,获取最新的汇率走势分析和结算方案咨询,提升决策科学性。
展望未来,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双边本币结算体系有望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在俄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将持续巩固,而卢布的角色或将更多转向区域性、特定领域的补充功能。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应主动适应新格局,优化结算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为拓展俄罗斯市场奠定坚实的财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