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俄贸易结算货币选择:卢布、人民币还是美元?
date
来源:网络
date
2025-07-27
see
1 浏览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俄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双边贸易额屡创新高。特别是在西方对俄实施多轮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然而,随着合作的深入,一个现实而关键的问题摆在出口企业面前:向俄罗斯客户收取货款时,究竟应选择卢布、美元还是人民币?这一选择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财务安全与资金流动性,更直接影响其在跨境交易中的风险控制能力与合规水平。本文将从三种货币在对俄结算中的实际使用场景出发,深入分析其汇率波动性、兑换难度以及资金回流成本,并最终提出系统性建议,帮助企业做出最优决策。

一、问题引入:结算货币选择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全面金融制裁,包括将多家俄银行剔除SWIFT系统、冻结俄央行海外资产等措施,传统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结算体系在对俄贸易中遭遇严重挑战。许多中国企业发现,即使合同以美元计价,实际收款却面临延迟、受阻甚至无法到账的风险。与此同时,俄罗斯为应对制裁,大力推动“去美元化”和“本币结算”政策,鼓励与中国、印度等友好国家使用本国货币或对方货币进行交易。

在此背景下,企业在对俄出口时面临三重货币选择:一是使用俄罗斯本币——卢布;二是沿用传统国际结算货币——美元;三是采用中国推动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每种选择背后都涉及复杂的金融、法律与操作风险。例如,收取卢布可能面临贬值压力和兑换困难;使用美元则可能因国际支付通道受阻而无法到账;而人民币虽为中国企业本币,但在俄罗斯的流通性与接受度仍需评估。因此,科学评估三种货币的适用性,已成为企业开展对俄贸易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主要观点一:三种货币在对俄结算中的实际使用场景比较

(一)卢布:本地化结算的便利与局限

卢布作为俄罗斯法定货币,在其国内具有绝对的流通地位。对于在俄设有子公司或长期合作客户的中国企业而言,直接以卢布结算可简化交易流程,避免中间换汇环节,降低手续费支出。此外,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动“友好国家”间以本币结算,明确鼓励进口商使用卢布支付中国商品货款,并提供税收优惠和外汇审批便利。

然而,卢布的实际使用仍存在显著局限。首先,其国际接受度极低,几乎无法在境外自由流通。中国企业收到卢布后,若需将其用于国内运营或偿还人民币债务,必须通过银行系统兑换为人民币,而这一过程受制于中国的外汇管制政策和银行结汇额度限制。其次,卢布账户的开设与管理较为复杂,多数中资银行对卢布结算持谨慎态度,相关清算渠道有限,处理周期较长。最后,卢布在俄罗斯国内虽可自由使用,但其价值稳定性差,易受国际油价、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给企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二)美元:传统主导货币的衰退与风险

长期以来,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贸易结算和储备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过去,许多中俄合同以美元计价,便于双方统一核算和风险对冲。然而,自2022年西方对俄实施金融制裁以来,美元在对俄结算中的可用性大幅下降。

目前,俄罗斯被排除在多数国际美元清算体系之外,尤其是CHIPS(纽约清算所银行间支付系统)和SWIFT的关键节点对俄受限。这意味着即使买方愿意支付美元,资金也难以通过正常渠道汇入中国银行账户。此外,全球主要银行出于合规考虑,普遍加强对涉俄美元交易的审查,导致付款被延迟、退回甚至冻结。更有甚者,部分中资银行为规避二级制裁风险,已暂停处理与俄罗斯相关的美元结算业务。

因此,尽管美元在账面上仍具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已变得“看得见、拿不着”。企业若坚持使用美元结算,极有可能面临“有合同无回款”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现金流和经营稳定性。

(三)人民币:新兴结算货币的崛起与优势

近年来,人民币在对俄贸易中的使用迅速增长。根据中国央行数据,2023年中俄双边贸易中约70%以上已采用人民币或卢布结算,其中人民币占比持续上升。俄罗斯央行也大幅增持人民币资产,将其纳入国家财富基金,并允许商业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支持企业间人民币结算。

人民币结算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本币属性”。中国企业以人民币计价和收款,无需承担换汇成本和汇率波动风险,财务核算更加清晰透明。同时,中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可实现与俄罗斯金融机构的直接对接,绕开SWIFT限制,提升资金到账效率。此外,中国与俄罗斯央行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额度高达1500亿元人民币/8000亿卢布,为人民币流动性提供有力支撑。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鼓励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俄罗斯使用人民币结算,并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化措施。例如,部分自贸区允许企业简化跨境人民币结算流程,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因此,从实际使用场景看,人民币正逐步成为对俄贸易中最可行、最安全的结算选择。

三、主要观点二:汇率波动、兑换难度与资金回流成本分析

(一)汇率波动风险:卢布剧烈震荡,美元受制于外部因素,人民币相对稳定

汇率波动是影响结算货币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卢布汇率近年来波动剧烈。以2022年为例,俄乌冲突爆发初期,卢布兑美元一度暴跌至1美元兑150卢布以上,随后在俄央行干预下快速反弹,甚至出现阶段性升值。这种大起大落的走势使企业难以进行长期财务规划。若以卢布计价,即便货物按时交付,也可能因卢布贬值而导致实际收入缩水。

美元汇率虽相对稳定,但其对人民币的走势受中美货币政策、贸易关系等多重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美元结算的实际价值受限于能否到账。若资金被冻结或延迟,汇率再稳定也无济于事。此外,美国可能随时调整对俄制裁政策,进一步增加美元结算的不可预测性。

相比之下,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且中国央行具备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虽然人民币兑美元存在波动,但对企业而言,若以本币结算,则无需承担汇兑损益,从根本上规避了汇率风险。

(二)兑换难度:卢布兑换受限,美元通道受阻,人民币畅通无阻

卢布的兑换难度极高。中国境内的银行普遍不提供卢布现钞兑换服务,企业收到卢布后需通过特定渠道进行结汇,且需提供完整的贸易背景材料,审批流程繁琐。部分银行甚至暂停卢布结汇业务,导致企业即使收到款项也无法变现。

美元的兑换本身无障碍,但问题是“能否收到”。由于国际支付通道受限,大量对俄美元付款无法进入中国银行系统,企业即便有美元债权,也难以实现资产转化。

人民币则不存在兑换问题。企业收到人民币后可直接入账,用于支付国内供应商、员工薪酬或偿还贷款,资金使用完全自由。同时,CIPS系统支持实时清算,资金到账速度快,通常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极大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三)资金回流成本:综合成本最低的是人民币

资金回流成本包括手续费、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合规成本。使用卢布结算,企业需承担高额的换汇手续费(通常在1%-3%),且因审批延迟导致资金占用时间长,增加财务成本。若卢布贬值,还可能产生汇兑损失。

美元结算虽手续费较低,但因支付受阻导致的资金滞留时间可能长达数月,严重影响企业现金流,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此外,为应对潜在风险,企业还需投入额外资源进行合规审查和风险评估,增加管理成本。

人民币结算则几乎无额外成本。跨境人民币转账手续费远低于外币,且无需换汇,避免了双重收费。同时,由于不涉及外汇申报和结汇审批,合规流程简化,企业可实现“当日收款、当日使用”,显著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四、结论:推荐优先使用人民币结算,降低风险

综合来看,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对俄贸易结算应优先选择人民币。尽管卢布和美元在特定场景下仍有一定适用性,但从安全性、便利性和成本效益三个维度评估,人民币展现出明显优势。

首先,人民币结算可有效规避汇率波动风险,保障企业实际收益稳定。其次,通过CIPS系统和双边本币互换机制,人民币跨境支付渠道畅通,资金回流速度快、成本低。再次,人民币作为中国企业的本币,无需换汇,简化财务处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最后,国家政策层面大力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企业在使用人民币结算时可享受更多便利和政策倾斜。

当然,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也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与俄方客户充分沟通,明确采用人民币计价和支付,并在合同中予以书面确认;二是选择具备对俄人民币结算资质的银行合作,确保清算通道畅通;三是关注俄罗斯当地银行的人民币流动性,避免对方无法及时付款;四是合理运用外汇衍生工具,如需涉及外币结算,可提前锁定汇率,控制风险。

总之,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的今天,传统的美元结算模式已难以为继,而卢布结算则面临价值与流通双重风险。人民币作为新兴的区域性结算货币,正在成为连接中俄经贸的“稳定锚”。企业应顺势而为,主动调整结算策略,优先采用人民币,以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中俄金融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包括建立更高效的本币结算机制、扩大CIPS网络覆盖、推动人民币在俄零售场景应用等,人民币在对俄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中国企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提升跨境金融管理能力,为全球化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最新资讯